当前位置:医院动态正文
国内区域急救网络体系建设路径的比较
一、前言
我国以建设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高危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专病中心”为重点提升急诊急救的能力,全国“五大中心”建设超过了1.4万个。其中卒中中心已建成2000多家,胸痛中心建成5000多家。
五大中心建设作为创新急诊急救服务的突破口和抓手,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院前院内急救网络建设,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对于复杂的跨组织急救网络体系,不同的区域建设设计者对急救网络体系认识的差异,将选择不同的建设策略,带来不同的结果与效益。所以今天,我们先从“两种基本建设路径”谈起。
二、两种建设路径归纳
路径1:以“某单病中心”为切入点的急救网络建设路径
为了推动建立多学科联合的急危重症诊疗管理模式,提高诊疗规范化水平。自2016年起,国家卫健委以急危重症为特点,在创新急诊急救服务项目基础上陆续印发单病中心建设与管理相关指导文件,供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参考使用,并对此提出了要求。
以卒中中心为例,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国卫办医函〔2016〕1235 号)文件要求二三级医院卒中中心建立脑卒中急症患者诊疗“绿色通道”,整合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组成卒中急性期溶栓、血管内治疗及外科手术专业小组;与本地区急救中心及有关医疗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对于转诊至本中心的脑血管病急诊患者及时接收、有效处置。
这些原则本质上是指出了“卒中急救网络建设”的具体要求。在后续颁布的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中,都同样提出“建立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流程”、“建立绿色通道”、“建立患者信息共享平台”等急救网络化建设的目标。以单病种救治中心为切入点,最终完善某病种一体化救治网络建设的路径,全面启动。[1]
路径2:以区域急救网络体系要素为目标的整合规划建设路径
《健康中国行动》指导文件中,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目标:到2022年和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下降到209.7/10万及以下和190.7/10万及以下,其中要求所有市(地)、县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胸痛、卒中、创伤等中心,形成区域医疗中心+院前急救+乡镇卫生院一体的区域急性急诊急救协同救治网络。强化培训、质量控制和督导考核,推广普及适宜技术。[2]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 (2021-2025年)》的通知指出未来五年要构建快速、高效、广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并且要以医联体为载体、以信息化为支撑等网络建设目标。[3]去年11月份,国家卫健委发布针对县域的“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 (2021-2025年)的文件,要求县域医共体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其中之一就是建强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在县域医共体内完善急救网络,建设实时交互智能平台,实现患者信息院前院内共享,提升抢救与转运能力,以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4]
依据对政策的解读和急救网络的特征,整合规划建设路径可总结为:由区域卫健委或合适的牵头机构为建设主体,建立“一个急救指挥中心、一个绿色通道、一个数据采集通道、一个质控平台”的创新急诊急救网络体系。以院前急诊服务为枢纽作用,链接院内各病种抢救团队,加强院内与院前衔接,实现分级诊疗联动,提升五大中心疾病急救效率,同时建立全流程质控平台,为急救网络体系建设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助力区域、县域、院前院内“一小时急救圈”的建立,为更多急诊急救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提供支持。
三、两种路径先进性比较
近年来,在相关管理部门的推动和管理下,以“某单病中心”为切入点的急救网络建设路径发展迅速。但由于国内各地对急救网络建设的要求和定位、院内资源的分工和分配、院前院内急诊急救模式的规定不同,导致各省、市、区、县之间的急诊急救体系存在院前院内信息共享不足、资源配置与日益多样化的急救需求不对等、城市级统一指挥调度不完备,多学科技术团队协同救治效率不高、医疗质量参差不齐、信息化水平建设差异、系统多样、沟通衔接复杂和组织相对分散等共性问题。
试想:
1.如果每种专病都各建一套涵盖院前、急诊、检验检查、专科、手术、质管等急救网络系统,对于区域管理者来说,投入与效益是否经济?
2.各专病急救系统有没有区域共性的需求和特征,是否可以共建共用?
3.如果五种专病各要建立五套衔接系统与交互逻辑,对院前急救中心的医护实际预警、推送告知是否合理?
4.如果五种专病都要建立五套数据系统,不同厂家、不同设计逻辑、不同界面语言是否有利于院内急诊医护便捷操作?
5.对于院内质管部门,不同病种诊疗质控,指标体系会有所不同,但流程优化逻辑、动作时间点采集方式、跨部门资源协调逻辑、评估与激励政策、院内数据集成方式是否都需要“各自设计”,对此类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建设”是否更高效?
这种“以单病中心为切入点的急救网络建设”路径已出现“不经济、不合理、不科学、不高效”的现象,多地卫健管理者已洞察到这些问题。他们在总结经验和深度思考的基础上,认识到保障五大中心急救运行,存在许多共性要素,是整个急救网络体系建设的共同目标。如:整个体系,实现五大专病调度、预警、远程会诊的一体化;院前院内各角色可实现同步异步实时交互、信息记录、病历共享;五大专病各急救小组应统一终端、可统一数据集成平台、报告系统、跨组织资源协调原则、转诊系统也可以统一建设。摆脱固有的各自分散建设惯性思维,从整个区域急救网络全局考量,识别共性需求,科学顶层设计,才能抓住急救网络建设的本质,并设计更佳的解决方案建设路径。
因此,以区域急救网络体系要素为目标的整合规划建设路径,可以概况的总结为:急救网络体系,4大整合建设。即:整合绿色通道建设,满足五大专病急救绿道运行,科学化建设;整合交互沟通建设,满足院前院内各角色响应,解决协同交互难题,信息化建设;整合数据记录建设,满足关键诊疗、评估评分、执行动作记录,急救数据化;整合质控管理建设,满足指标算法、数据集成与分析报告,智能化质控。
那么,这种整合规划建设路径模式在哪些地区已经成功实践?实施的结果是什么?敬请期待下期精彩内容!
参考内容:
[1]《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国卫办医函〔2016〕1235 号)
[2]《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3]《关于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 (2021-2025年)》
[4]“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 (2021-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