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院动态正文

太素疗法说血管

中国医疗新闻网 2024-01-08

太素疗法说血管

太素疗法说血管

编者按“太素”,指的是最初的物质,《乾凿度》提到:“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其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这段文字表述了宇宙形成的四个阶段,揭示了物质从无形到有形的变化过程,为我们理解物质的来源和变化提供了思考方向。“整体存在界”指的是宇宙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界,其中的所有存在物都包含整体的所有信息和特征,人体内部也是如此。“太素疗法”认为血管系统作为一个“存在物”具有独特性和自主性。

太素疗法认为:血管是我们人体的第二大“心脏”,是除心脏之外我们人体最大的循环系统。而且,血管不是单一的血液管道,是在支配神经作用下可以不断收缩蠕动的智能集成。

动脉血管是由内向外的蠕动,是有节律的收缩产生由心脏向外的推力。静脉是由外向心脏有节律的回缩产生向内的回收力。左心室也只是将血液泵到大动脉血管,正是这种不断收缩蠕动产生的力量,才能够提供血液源源不断由内向外的推动力,才能有效地将新鲜的血液压向我们的各个脏器和四肢百骸,才能将给养输送给我们的各个组织细胞。同理也正是由于静脉血管由外向内不断的收缩而产生的这种向内推动力,才构成了静脉向心脏回流的力量,而不是单纯来自于右心房舒张所产生的负压,这种负压在静脉的回流中有其作用,但很微小。因为静脉的毛细血管→小静脉血管→大静脉血管一路的收缩推动,已将静脉血液回收到右心房的门口,只需右心房将门打开,自然就会回流到心脏的右心房。肺循环亦如此。

《灵枢-经脉》中的这段文字被大家广泛引用和传播: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人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骨为干,脉为营,筋为纲,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意思是:脉就是血的营房,脉道通了之后,血气就可以运行了。这里的脉道,指的就是我们身体的血管。

这里面的经脉、络脉和孙脉。在现代医学里面叫大血管、中血管和毛细血管。

人体的血管总长度大约是10万公里,大约是地球周长的两周半。

人体的血管密密麻麻,无处不在,遍布于我们全身的各个脏器、皮肤以及组织。心脏每次泵出的血液,经过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最后经过毛细血管与细胞间质,再进入小静脉、中静脉,直至大静脉,最后再回流至心脏。

人体的血管加起来大约有1000多亿条,因此每次的心脏泵血都会完整地通过毛细血管,最后再经过静脉回流到心脏,起到了营养、养料的交接。

试想想,如果没有血管有节律的蠕动所产生的推力,仅靠心脏的收缩所产生的压力能让血液走多远?没有静脉血管向内的回缩力,右心房的舒张力怎能让遥远的静脉血回流至心脏?假如没有血管有节律的蠕动而产生的推力,我们心脏以上的部位,静脉血液尚可通过地球引力自然下流至心脏,但由于不是通透的管道,下降的速度应该是非常慢,而且心脏以下部位的静脉也绝对不可能仅靠右心房的舒张压就能够将下肢的静脉血液吸回心脏。

如果真是那样,那我们的心脏该有多大的负荷?

同样的道理,动脉血液可以靠地球引力向心脏以下自然下注,但心脏以上以至于巅顶部位也绝对不可能仅依靠左心室的收缩力就能让动脉血液一下子到达头部的各个组织细胞。更况且心压只有70~95mmHg,而脑压却高达110~160mmHg。单纯的心压70想要压进110mmHg,还是95要迸进160mmHg的高脑压都是绝对不可能的。液体流动的方向是由压力或势能决定的,而液体在管道内高速流动的方向只有一个因素决定,那就是:绝对高的压力。那么问题出来了:70~95mmHg的心压一下要高过110~160mmHg脑压很多的压力,这中间增加的压力来自哪里?除非有中继加压泵,但事实在人体的解剖中却没有发现过这样的生理结构。如此,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我们的血管能够自行增压。我们知道蛇吞噬食物不是张口吸进去,也不是靠牙齿递节性的推进肚内,更何况它的牙齿也没有递节的功能(蛇的牙齿在捕食时只起到注射毒液和锁住猎物的作用)而是靠食道的递节性的蠕动产生的挤压力将猎物均匀地推进肚内。我们的食道、十二指肠、大小肠和直肠莫不如此。在这种递节性蠕动的硬体良物如此,食物如此,血液的流动亦应如此。所以,在人体构成上就要求颈动脉、椎动脉及颅

内所有动脉血管的弹性及承压能力,要更比人体的其它部位的血管质量更高,弹性更好,质地更坚韧,更厚实。因为它自我产生并自我承受的压力确实很大很大。如果我们的颈动脉和四肢的大动脉受到同样大的创伤时,颈动脉受伤留给我们生命的机会将是非常渺茫,就是因为它压力太大,单位时间喷涌的血液量非常之大的原因。

我们人体的血管,除了毛细血管由单层细胞构成以外,其它血管结构都可以分为三层,它们分别是血管的外膜、中层和内膜。

血管的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还有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血管的中膜也叫中层,位于内膜和外膜之间,中层主要由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组成,对于维持血管的舒缩和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内膜是血管的最内层,是三层中最薄的一层,对于维持血管的完整性和预防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分层结构也是这些血管独有的特点。

这种间夹平滑肌的特性,并不单单是维持血管的舒缩和弹性,而是缔造了它在伴行神经的支配下,产生了递节性收缩蠕动的神奇效果,也正是这种效果才生成了血液不断向前的推动力,所以,血液循环就产生了。同时,也正是这种不断递节性收缩蠕动的同频增值才有了血管在远端仍能反应心脏跳动而不被衰减的明显效果。

人的心脏如本人的拳头,外形像桃子,位于横膈之上,两肺间而偏左。主要由心肌构成,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心脏的作用是推动血液的初期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那么血管就是不受外来影响而自主的收缩吗?当然不是。

我们知道与血管分布构成最为相似的是我们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又分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周围神经又分为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和自主神经。自主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1)交感神经:可以支配腹腔内脏、腺体平滑肌以及心脏血管等,还可以调节上述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如果刺激交感神

经就会引起心跳加速、心肌收缩力加强、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腹腔内脏和皮肤末梢血管收缩等情况;

(2)副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后可会引起胃肠蠕动增强、心跳减慢、瞳孔缩小、腺体分泌增加以及括约肌松弛等情况。人体

内大多数的组织器官均受到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在大脑皮层的管理上使内脏活动相互协调和促进。

所以,血管的收缩离不开神经的支配,血管有专门伴行的神经,伴行的神经在支配着血管,同时,血管也在濡养着伴行的神经,但是并不是一根神经将一根血管伴行始终的。而是大神经支配大血管,中神经支配中血管,小神经支配毛细血管,是分段进行的,如果伴行的中神经出现异常,那么中神经支配的中血管基本上处于不蠕动或部分小蠕动,而上游伴行的大神经正常,大神经支配的大动脉也会将血液压向中血管;再假如中神经异常,中血管是不蠕动或部分小蠕动,但下游的伴行小神经正常,那么正常蠕动的小血管也会对上游的中血管内的血液起着吸吮的作用而达成血液流动的效果。

在此,最怕出现的循环障碍是伴行大神经的卡压,其薄弱点往往就出现在脊柱的椎间孔位置。如果椎体的捻转、偏转和移位压迫了某根顺出的支配神经。那么,所支配的主血管就会因为缺乏电讯号而停止或降低蠕动。心脏将血液泵到大血管时,大血管不能有效的配合增压,不能将血液快速的推动到下一级的分支中血管中,即使下游的中、小血管蠕动正常,但仅靠这种吸吮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形成下游血

液供应的不足,气血营养供应出现了匮乏。那么,所支配肌肉会变得无力,出现肌肉功能异常,久而久之出现肌肉的萎

缩。所支配的脏器因为气血宫养的缺之,也会出现功能的异常,出现单位时间效率的降低。如果卡压的是心脏神经,就会出现心脏自身循环不足,而出现心脏功能的下降,时间长了形成心衰、冠心病等。如果卡压的是肺支神经,就会出现肺部气血供应的不畅,而出现部分肺泡不能自主打开,不能正常工作,形成肺活量的下降。时间长了形成肺结节,肺大泡,肺纤维化。症状表现为:胸闷气短,乏力等等。压迫到所有器官的神经形成的结果是一样的。都会出现所支配脏器功能的下降,久而久之,形成脏器的病变。

《灵枢-经脉》中:“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也是太素疗法以症寻病,追根索源,标本兼治的依据所在。

中医的摸脉、切脉、诊脉可从寸口、颈部、脚踝和腹股沟都可以摸到经脉的存在。三部九侯诊法也只针对寸口把脉,就是对经脉进行探查。当有病邪入侵的时候,寸口的经脉会有异常的搏动,可以根据脉的波动情况来诊察疾病。

在脉象的六大分类中,滑脉被分在了实脉类。其脉象特点为: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珠,其搏动极其流利,往来之间有一种由尺部向寸部回旋滚动的感觉,可以理解为流利脉,总结为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

为什么会有一种由尺部向寸部回旋滚动、如珠走盘的感觉?这不正是这种递节性蠕动的感觉吗?大蛇在吞噬其它同类时,这种从头至尾回旋滚动、如珠走盘递节性的蠕动,我们是可以清晰看到的啊!

此外,平素健康,脉滑利而和缓,则是荣卫充实的征兆屈于正堂脉多见于青壮年人。如果是育龄期妇女在经停状态下见脉滑,才应考虑是否有妊娠的可能。

这不也正是因为血气方刚,应孕而生,势不可挡,霸气侧漏血管递节性蠕动而产生推动力的表现吗?

所以,人体健康,首要是神经的顺畅,有了神经的顺畅才有血管的正常蠕动,才有了江河般血液的滋养,才能有我们身体各方面正常的生理指标。

太素疗法从中枢神经分散点开始,建立了一套针对于疾病的辩证论治体系。首先强调的是脊柱的健康,一切从脊柱入手。只有脊柱健康了,才有百脉的顺畅,才有脏器的健康和筋骨的柔顺。除了我们人体正常的衰老和意外损伤及传染原因外,都会“尽其天年,而度百岁乃去”。

参考文献:《黄帝内经》,《中医学》,《临床医学》

投稿人:四川右弼医学研究院赵倬

2024年1月3日


作者简介:

赵倬,字弘医,1966年生。太素疗法创始人;四川右弼医学研究院院长;陕西卓人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道医日发起人;世界中医药同盟联合会中医药抗衰老基地负责人;太白草医二十六代传人;中国民族医药协会非药物疗法专业委员会智库专家。三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民间古方、单方、验方的收集,为中华这一纯粹的民族法脉进行了一系列拯救性的挖掘,累计收集达13000余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验证、丰富和扩展,在中风偏瘫,跌打骨伤,烧烫伤及草丹药抗衰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缜密配方,为很多患者解除了疾病的痛苦,获得了异口同声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