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院动态正文
300次电击,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书写生命包围战新传奇
300次电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书写生命保卫战新传奇
近日,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心内科的走廊里,一面锦旗与一张合影悄然定格了一个震撼医学界的瞬间——一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经历300余次电除颤后重获新生,刷新了中国心肌梗死患者成功抢救的电除颤次数纪录。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不仅是一场技术的突破,更是一曲关于生命尊严与医学精神的壮歌。
生死时速:300次电击背后的医学极限
当患者被紧急送入医院时,其心脏已陷入“心室电风暴”的绝境——24小时内反复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每一次发作都意味着血液循环中断、生命悬于一线。电除颤,作为终止室颤的唯一有效手段,成为这场战役的核心武器。
在心内科张亮主任和朱彦华助理的统筹下,ICU、感染科、呼吸内科等多学科团队迅速集结。300余次电击,每一次都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电极板按压的力度、除颤能量的精准调节、患者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测……医护团队以近乎“机械”的专注,在生死边缘筑起一道防线。最终,患者心脏恢复稳定节律,这场持续月余的抢救,以医学的胜利画下句点。
超越纪录:现代医学的专业与温度
据公开文献统计,国内此前心肌梗死患者电除颤成功纪录为109次。而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此次突破300次,不仅刷新了技术极限,更展现了多学科协作的强大力量。从心内科的精准判断,到ICU的全程监护,再到感染科对并发症的及时干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的专业智慧。
“我们面对的是一条随时可能断裂的生命线,但绝不能放弃任何一丝希望。”张亮主任的话,道出了医者的信念。这种信念,在300次电击中化作对生命的敬畏——每一次除颤,都是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誓言的践行;每一次成功,都是对医学人文精神的传承。
心室电风暴:生命的警钟与医学的突破
心室电风暴,这一医学术语背后,是无数家庭在生死边缘的挣扎。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电活动紊乱,极易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室颤发生时,心脏如同“乱颤的电机”,无法有效泵血,患者可能在数分钟内死亡。
电除颤虽是“终极武器”,但高频率使用对心肌的损伤、除颤阈值的动态变化,均让抢救充满变数。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突破,不仅在于次数,更在于对复杂病情的精准把控——从药物调整到呼吸支持,从感染防控到心理干预,团队以“全链条”管理将患者从鬼门关拉回。
合影背后的精神传承:从吴孟超院士到新一代医者
那张在吴孟超院士铜像前的合影,是这场抢救最温暖的注脚。照片中,患者与医护团队笑容灿烂,而背景中的院士铜像,仿佛在默默注视着这场生命的接力。吴孟超院士曾说:“医者,既要技术精湛,更要心怀大爱。”如今,他的精神在新一代医者身上延续。
张亮、朱彦华、姜玉娟、刘飞、马蕊……这些名字背后,是300次电击中永不松懈的双手,是深夜监护仪前不眠的眼睛,是患者转危为安后如释重负的泪水。他们用行动证明:医学的温度,不仅在于治愈疾病,更在于给予生命以尊严与希望。
致敬医者:以专业守护生命,以仁心点亮人间
300次电击,是一次医学纪录的突破,更是一场关于生命价值的深刻诠释。在这场战役中,我们看到了技术的力量——多学科协作、精准治疗、动态监测;更看到了人文的光芒——对生命的尊重、对责任的坚守、对希望的传递。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故事,是中国医疗进步的缩影。它提醒我们:在疾病与死亡的阴影下,总有一群人以专业为剑、以仁心为盾,守护着每一个脆弱的生命。让我们向这些医者致敬,为他们的坚持与奉献点赞——因为有了他们,生命的奇迹才得以不断书写。
结语
300次电击,击退的是死神的阴影;一张合影,定格的是医者的初心。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走廊里,这场生命保卫战的传奇仍在延续。它告诉我们:医学的边界或许有限,但医者的信念永远无疆。
【全球华文媒体联合会、游览中国联合卫视总编室、文心视野摄制组:朱彤、王琴】
300次电击,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书
300次电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书写生命保卫战新传奇近日,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心内科的走廊里,一面锦旗与一张合影悄然定格了一个震撼医学界的瞬间——一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经历300余次电除颤后重获新生,刷新了中国心肌梗死患者成功抢救的电除颤次数纪录。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不仅是一场技术的突破,更是一曲关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