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疗资讯正文

服贸会传染病防治论坛在京成功举办,中外专家共商筑牢生物安全屏障

中国医疗新闻网 2022-10-24

  9月5日,由北京生物制品研究会、北京预防医学会主办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传染病防治论坛在北京首钢园成功举办。

  围绕“共筑生物安全屏障,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主题,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为目的,开展“疫苗创新”-呼吸道传染病防治新进展和“疫苗流通”-供应链的管理等话题,共同促进“生物安全屏障,打造人卫卫生健康共同体”。

  传染病防控、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疫苗流通领域的中外专家、医务工作者及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负责人,通过经验的碰撞,思想的碰撞,对战胜突发或新发的传染病疫情、维护人类健康等进行了深入探讨。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同时在线直播,15.4万人全程观看了直播。

  疫苗的创新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和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斗争史。”清华大学万科工业学院常务副校长梁万年教授开门见山地说:“人类虽然经受过若干次的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危害,但是人类一定能够战胜疾病。何况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疫苗就是其中最有效的利器之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王华庆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呼吸道病毒疫苗研发的最新进展,他表示:“有专家说,疫苗这颗皇冠上的最后一颗明珠,可能就是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由于新技术的出现,现在这个疫苗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这对结核、寄生虫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疫苗的研发,都是一个好消息。”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教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说:“现有流感疫苗提供的保护都有毒株特异性,每年需要根据流行毒株的变化而更换疫苗生产毒株,非常麻烦。目前,通用型流感疫苗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已有21款通用型流感疫苗进入临床阶段,其中有3款进入了临床三期试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的张燕研究员对RSV疫苗的研发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她说,中国是全球因RSV感染导致发病人群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年约62万~95万5岁以下儿童因为RSV感染而住院。“目前尚无RSV疫苗上市,全球在研的RSV疫苗处于临床1/2/3期试验阶段,挑战仍然很大。”



  杨森制药Benoit Callendret博士在报告中也谈到了RSV疫苗的研发,指出RSV疫苗曾经的研发失败史,以及人们对达到保护作用所需的免疫应答缺乏良好了解,都影响着RSV疫苗研发的进程。



  杨森制药的疫苗全球治疗领域负责人Penny Heaton博士指出,全球范围内Covid-19疫苗已预防了1440万至1980万人的死亡;全球有效合作伙伴关系加速了COVID-19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发和生产。



《疫苗学(第七版)》(中文版)发布

  在接下来的环节,论坛举办了《疫苗学(第七版)》(中文版)的发布会。

  《疫苗学》(中文版)从第五版、第六版到现在的第七版,其间经历了11年的时间跨度。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经理李新华教授介绍说,1988年,时任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召集了世界在疫苗领域和传染病领域的专家共同撰写了这本以疫苗为主题的专业工具书,在疫苗界具有重大影响力。201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生物制品研究会和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将该书的第五版翻译成中文并出版。此后就连续出版,现在《疫苗学(第七版)》(中文版)正式出版。主译团队包括北京生物制品研究会罗凤基会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尹遵栋教授、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晓明教授等疫苗领域的知名专家。



  “对于译者而言,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尹遵栋教授说:“希望大家在使用这本书的时候,有什么想法和问题及时和我们交流,使今后的翻译更加完善。”



  “疫苗的使用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但是疫苗学这个学科的形成只有将近20年。”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原)研究员杨焕指出:“大家从新冠疫情就可以体会到我们疫苗行业真正的价值,疫苗作为全球公共卫生产品越来越重要,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但是,我们这个行业很缺人才,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大家的良师益友,同时成为我们的培训用书。”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疾控中心)的孙美平教授表示:“北京疾控中心参与了全部第五版,、第六版到第七版的翻译工作。我们对译者的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硕士以上,至少有五到十年的相关工作经历,以保证翻译质量。接下来,希望第八版的翻译工作尽快开始。”



  11年前,将《疫苗学(第五版)》原版书引进中国,是出自罗凤基会长的动议。他表示:“这是全国上千位疫苗行业专家将近三年努力的结果。书的内容量很大,价格因此比较贵,如果未来的第八版能做成精简版,会便于更多医生阅读、使用。希望这个想法能够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会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领导下成为现实!”



北京生物制品研究会新一届领导班子亮相

  北京生物制品研究会换届选举大会在本次论坛上举办。北京生物制品研究会成立于2016年,是经国家批准的社会团体独立法人,业务范围包括:开展生物制品相关的政策宣传、专题研究、学术交流、专业培训、咨询服务、对外交流、承办委托会议、编辑专刊等。

  “北京生物制品研究会从成立走到今天,期其间克服了很多困难,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历程,现在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好。”罗凤基会长说:“研究会刚成立时只有六、七个人,现在员工已经达到30多人,这样的规模在同类机构中是非常少见的。今天,旧的领导班子就到此为止,希望选出的新一届的领导班子能迎难而上,将研究会越做越好,越做越强,越做越大!”

  罗凤基会长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这句话作为对新会长的期许。

  根据投票结果,时念民教授当选为新一届会长并公布了新的工作计划: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建设;继续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服务;做好会员服务,开展预防接种及相关交流,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依托北京的地缘优势、众多权威专家的优势,在网站及公众号上开辟科普宣传等。



疫苗的流通是一条生命线

  在接下来的关于疫苗流通的讨论环节中,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原二级巡视员崔钢教授指出,我国自1978年实施免疫规划以来,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全球率先消灭了天花;1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的携带率徘徊在0.3%左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像麻疹等疫苗针对的传染病,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都降到了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人均期望寿命显著提高,节约了巨大的医疗成本,减轻了家庭、社会的负担。这些都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



  崔钢教授强调:“疫苗不同于一般的药品,接种对象是健康人群,因而疫苗的研发、生产、流通、使用,所有的各个关键的环节都有它的特殊性,它的要求要更高于一般的药品。因此,疫苗的流通也是一条生命线,有其特殊的管理制度和章程。”

  杨焕研究员进一步指出,疫苗流通的特点之一就是全过程地的控制,非常严苛,从产业链到供应链,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卡脖子问题,供应就会受阻。“所以,想要维持供应链的稳定,真正满足临床需求,需要我们各方的努力,需要高质量的管理。”

  北京盛世华人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的秦津娜博士介绍了盛世华人的冷链药品服务全过程风险管控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就能得到充分保障。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军教授建议国家整合现有资源,对疫苗供应链上段(采购、供应)、中段(流通、储运)及末段(接种)进行全过程全链条的信息化管理、覆盖,打通疫苗采购、生产、供应、接种的数据孤岛,实现供应链电子商务数据共通共享。



  广州白云区疾控的田学勇科长分享了非免疫规划疫苗的经费保障经验,提出非免疫规划疫苗成本不属于非税收入,属于往来资金,设置“疫苗成本专户”管理等方案。



  在本次论坛的最后环节,举行了北京生物制品研究会供应链与流通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孙美平教授作为专委会主任委员介绍了专委会工作计划。



  时念民教授在进行论坛总结时对专家们的付出表示感谢。他指出,生物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乃至重塑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筑好筑牢生物安全屏障,让我们共同努力!”时念民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