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疗资讯正文
中国当代名医——张连顺
中国当代名医——张连顺
张连顺,男,1954年生人,辽宁省辽阳人,毕业于延边大学。早年接受祖传师承中医,临床40余年。采用中医药,预防 调理,心脏、男性生理、女性生理、两性疾病等。中医传承人,发明创新产品,膳饮六宝餐包,食药两用滞滞通,灵龟酒等产品,同时也是膳饮六宝餐包的创始人,投资人。
原任职:红十字会医院院长,北京亚太中医骨科医院院长,北京怀仁医院院长。
现任职:百草滋生堂(辽宁)中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一职,中医副主任医师,中医科学研究院商学院 心脑血管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家论坛会首席专家,中国民族中医协会 常务委员,大国医学网客座教授,中医副主任医师,中医协会副会长,曾发表数十篇论文,现《发现》杂志封面人物。
张连顺出生于中医世家,16岁开始随养父学习中医,耳濡目染,对祖国博大的中医文化和独特的精神价值有自己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擅长心脑血管疾病、妇科乳腺疾病、肝肾脏类疾病等的治疗,形成了自己的临床风格和特色治疗方法。
现年69岁的张连顺,已经有42年的临床经验,但他认为,自己刚刚入门,还在学习的过程中。“中医最难当,至少60年临床才算毕业,我还没有毕业。读万卷书,得以理论入门;行万里路,才能临床入门。一代人是不能当好中医的,民族医学需要更多的人来继承和发扬。”
中医药科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瑰宝,在几千年的实践中由无数先辈的经验积累而成,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其量化标准缺失、逻辑推理有失严谨等,一直是反对中医学一派攻击的焦点。带着这一问题和现在社会上受广泛关注的其他中医学问题,本刊采访了具有40多年临床经验的辽宁省辽阳县镇医院业务院长、中医科主任张连顺。
张连顺认为中医学博大精深,具有深奥的哲学思想,不易掌握和理解。传说中神农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李时珍穷毕生精力,广纳博采,而成《本草纲目》;《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部经典著作,构建形成了我国传统医学完备的理论体系。反对中医的人,实际上并不懂中医药学,不懂人体生长的过程。
药得天地之偏性,偏指的是人体的平衡条件,治病就是以药物的偏性补充人的偏性,以条件补条件,使之激活或复生。钾镁钠锌锡等作为不可或缺的元素存在于人的身体中,植物和人的条件性是一致的。我们可以在自然中、植物中找出这些元素,当人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用它们来平衡、协调、再生。
人从生到死,是两种生命适应平衡,一是自然生命健康,一是人体生理健康。所以,中医调的是适应平衡,调的是症,研究的是形,最主要研究的是适应自然生命的食品、生理健康、药与疾病的适应关系。对于人的身体元素,生长期,扶活它,使它不丢失;激活期,保护它,促进它的作用;再生期,发展它,弥补它。这是最根本的,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藐视中医,是不懂这些道理,不懂生命是生理规律和自然规律两者统一作用的结果。而中医中药,能够有效调和人的生命生理健康条件。
张连顺对中西医结合的见解。
中医是经验学,源于实践。能够使实践与理论对上号的标尺,就是医学临床上的疗效。没有疗效就谈不上科学,谈不上价值,更谈不上学术。任何东西能经得起检验才能叫科学,并不是说发表一篇论文就叫具有学术价值,它只是一个学术的引领,真正入门还要靠实践只有经过实践,才知道五庙之色,懂得百病之疾苦。
就像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指出的,“发展中医药事业,必须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既不能排斥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也不能舍弃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和学术本质。”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医,要具备完善的中医理论、丰富的临床经验,也应该清楚了解中西医结合体系的发展。
中医是经验学,西医是科学和经验学的总结。中西医结合是抽象的,大多运用西医的技术手段辅助中医的临床诊断,为中医提供相对量化的指标,澄清中医学中一些比较虚的地方。另一方面,中医在急性病治疗方面确实有欠缺,需要西医弥补。中西医结合讲的是成就与成就之间探讨与发展的关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要能够找到合理、合法的结合链,能够为人类健康和医学发展作出贡献,就值得大力推广。科学是汇总的、大家的,一人、一家谈不上科学,更谈不上发展。
张连顺对医患关系紧张的观点。中医是从实际出发的,针对条件和实际的变化产生的理论、学术。中医注重整体观,讲究辨证施治,有自己的特色疗法,那就是一方多症、一症为主,治病求本,遵循个性化原则。
西医治病,中医治人。中医疗法是以人的生长过程为出发点的,生理生成的人是天癸型的。以天癸从成长到衰退的过程为分界,中医将疾病辨证分为以下几种关系:生成期生理与疾病的关系、成年后亚健康生理与疾病的关系、更年期亚健康生理与疾病的关系、老年期退行性生理与疾病的关系。分清弄懂以上情况,才能理解中医范畴里人的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在临床上把握整体观,对不同疾病辨证施治,这是最根本的。
医生面对的是患者,接受患者的抱怨,也是医生的职责。因为医生懂医,而患者不懂,患者的抱怨只是在提示你临床上、流程中可能出现的差错。
现在也出现了不少医疗纠纷,医患关系紧张的现象也存在,这与大家的认识有关。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最主要的原因,用药治疗和现代各种医疗技术手段都是针对疾病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够通过治疗痊愈,我们要弄明白三种关系:第一种,疾病用药与健康的关系,普通疾病,感冒发烧、头疼鼻塞等症,用药即好;第二种,疾病用药的延续与健康的关系,这主要是针对一些易反复发作的疾病来说的,因为疾病自身的特点,很难一次治愈,容易复发,如心脏先兆类、肝病类、肾病等;第三种,疾病用药与死亡的关系,这是最易发生医疗纠纷的,如肝硬化、肿瘤、癌症等疾病,用药也不能避免死亡,医生能做的只是用药物和技术手段减少病人的痛苦,或者延续他的生命。
张连顺作为一个中医学家,对目前社会上炒得火热的养生也有独特的看法。所谓养生,日养千年,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养生是养脏腑代谢,激活脏腑,不产生污染,不受污染就不得病。生理改变不同,身体症状不同,这是规律性的,也是条件性的,以条件生条件。养生要适应条件,平衡心态。养生所摄取的东西多是植物里的,是身体所需的维生素。养生只是保障人的健康,延续人的生命,无法避免死亡。
以我个人体会总结,养生首先要顺应自然,适应四时变化。人的生命是交换而生存的,是与自然、空气的生命交换。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相适应的能力。如果人能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就能不生病或少生病,就能长寿。
中医的特色是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人与自然就是一个整体链,自然的健康就是人的健康,自然的不健康就是人的亚健康。这是大环境,是一种规律性,人不能离开自然的规律性,更要适应它的条件性。
其次,养生还要注意精神养生,要宽爱别人,适应对方,学会从自身找不足。通过多种方法怡养心神,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的目的。
总之,传统医学保健讲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适应四时的同时,学会协调身心健康,懂得知足。其实,千般灾难不外乎源于思想,心态健康才是最重要的。